对一个人太好,反而不讨好。

真心喜欢一个人会对ta好,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全心全意投入的。

可是付出不一定有回报,有时候对一个人太好,反而不讨好。

不珍惜,被贬低,得寸进尺变本加厉,最后甚至可能会让你失去ta。

为什么对一个人好反而会招来坏结局?似乎不合常理。

如果你也遇上过这类情况,其实对结果,你要负上一半的责任。

因为关系中的人们是相互塑造的,了解人心的运转规律,有助于避开大部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。

“对你付出了这么多,你却没有感动过”

黄品源的《你怎么舍得我难过》,这首歌唱尽了爱情的心酸。

真心真意去付出所有,怎么还不能让对方感动?

细细品味,你会发现这句话是包含预设的。即,我对你好,你应该感动。

这个心理预设,本质上是一种“交换”:以我的付出,换取你的感动(回报)。

付出都会期望回报吗?

——是的,所有付出都在期待着某种形式的回报。

付出都能收到回报吗?

——未必。

可能你的付出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满足。

再细想一层,“你却没有感动过”这句歌词的背后,还折射出了付出者的委屈。

因为在付出的过程中,我们不自觉地就产生了期待,此刻的情绪是与对方的行为挂钩的。

由于情感并未独立,心理边界不清晰,就会受制于期待。

因为ta的不感动,没回报,深深地感到受伤。

对一个人好,付出很多,结局却不讨好。这类情况很常见。

抛开道德对错问题不去评价,不讨论谁对谁错,谁对不起谁。

仅从人性心理的层面去思考,为什么真心换不来真意,大概有几层原因。

1.大量付出透露出对关系的不自信。

我们知道感情中是默认存在着高低位的,而人们总不可避免地会爱上比自己价值稍微高出一点的对象。

当亲密关系得以建立,低位者一边享受关系带来愉悦感的同时,另一边仍始终伴随着对失去关系的不安。

为了打消这种不安全感,他们需要付出很多,目的是为了留着伴侣。

与前面提到的“交换”心理是一致的,低位者试图通过付出,去换得亲密关系的延续。

但是边际效用递减率告诉我们,持续性同类型的刺激,是会提高感受阈值,导致效果打折扣的。

对方最初也许会很感动,然后慢慢习惯,最后变得麻木,甚至觉得有点烦。

此时付出的一方却正在因为持续性的高投入而疲惫不堪,又因沉没成本过高而泥足深陷。

你越是付出,就对这份关系越放不开,越不自信。

相对的,你却给了ta无限膨胀的自信。

包括离开关系的自信。

2.付出是为了控制,所以会激起反抗。

有时候我们的付出并非出于真心,而是为了凸显付出本身,实现道德绑架的目的。

你的付出是带有目的的,想要以付出,去达成控制对方的目的。

这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有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后,付出方会恼羞成怒,因爱成恨了。

以自我牺牲形式的付出,去昭示天下,向身边的人试图传达一个信息——我为你做了那么多,都是你欠我的。

一旦付出背后的目的被察觉到,对方就会由感激,转变为不屑,乃至愤怒。

就算因为夹杂着多少真心,未能被对方识别确认你的动机不纯,至少在过程中ta还是会感到不适的,所以往往会萌生脱离关系的念头。

“你对我很好,好到让我觉得不舒服”

3.对亲密关系的边界有不同的解读。

同样是亲密关系,每个人在边界的设定上有所不同。

既然有人喜欢无限贴近,需求感爆棚,恋爱大过天。那么同样地,一定有人喜欢有距离的亲密。

有人把恋爱放在人生顺位第一,有人先事业、原生家庭,然后才到恋爱。

需求感不同的两个人走到一起,会产生花样百出的各种矛盾。

基于心理学的情感指导方面,我们通常会以依恋模式来评估匹配度,如下图。

 

 

比如说,痴迷型与回避型的亲密结合模型契合度就是天生要较差的,想弥补关系,要有在自我感受上作出退让的心理准备。

毕竟是你想挽回,总不能要求对方牺牲来成全你,是吧。

当然也不用太悲观,依恋模式难以改变,但并非一成不变,通过你的引导,即使是契合度较差的关系,还是有希望去努力做一些调整,使亲密关系得以稳定地延续下去。

4.有些人真的就是情商低。

在我认识的人中,就有一位不太熟的朋友属于这种类型。典型特征是嘴上不饶人,只有真正走近了,才知道这人心肠不坏。

这类人群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,作为ta伴侣感受通常都不会太好。

即使他们想表达的是关心,脱口而出的却是责备,怎么听都让人不舒服。

他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表达,其实与成长经历有关,因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,他们并不知道除此以外,还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表达。

当然被指出问题后,他们会自我反思,也会相对的收敛一些,有时候知道自己态度不对,会强行去把到嘴边的话吞回去。

不过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如果你的伴侣刚好属于这种类型,而你持续性地感到受伤,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你在委屈,觉得付出的好都收不回来了。

其实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普遍都不会太复杂,因此要解决并不算困难,只是有时候会要求我们有更多对人性的接纳与理解。当你明白伴侣的某些行为背后是出于怎样的心理成因,负面情绪自然就会消减大半,剩下的就是学会表达的技巧,引导对方也作出相应的改变。而这些学校不教,偏偏又与幸福紧密相连的知识,大概才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