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菲定律告诉我们,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,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。
这个定律是怎么运作的,背后有着怎样的原理?它除了提醒我们,小概率事件同样值得关注以外,还有个更关键的地方在于,我们的心理机制,会引导行为,最终影响结果。
举个栗子。
妻子发现丈夫最近总是神神秘秘的,问他是不是有心事,否认了。好像很忙,但整天不知道在忙什么。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,理由就说是加班、应酬、任务多压力重。
晚上趁丈夫睡着了,她还解锁手机查过,没发现任何可疑信息。可这只是让她觉得信息已经被事先处理,反而加深了她的怀疑。
她想到了无数可能性,其中最有可能的,就是他瞒着自己在外边有女人了。
带着这样的怀疑,她面对丈夫时,总是忍不住发脾气,同时试图找到更多的证据。她希望最好是抓奸在床,让他无处抵赖。可她又怕真的发生时她无法接受和面对。
那几天她吃不安睡不好,想想孩子还小,离婚怎么办,不离婚,日子又要怎么过下去?这导致她精神越来越差,对丈夫也没好脸色。而她看丈夫,好像最近也越来越可疑,虽然还没找到证据,但她心里早就认定丈夫出轨是事实。
直到她以为他早就不会再记得的结婚周年纪念晚上,回到家看到丈夫给她准备好的鲜花蛋糕,她才知道,原来之前的神神秘秘是为了给她惊喜,这时候再看他的脸,好像前面看到的疑点都不再可疑了。
这是幸运的情况。可要是之前她忍不住就摊牌,或者因为没找到证据,仅凭丈夫最近的可疑举动就生闷气冷战,那么纵使她的怀疑是假的,也会因此而严重伤害到夫妻感情,并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。
感情就是这样,当你觉得对方不爱自己,不重视自己时,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找到更多“他不爱我”的证据,并以此去攻击伴侣,彰显自己的正确性。慢慢地,吵架太多,感情就磨没了,结果真的由爱,变成不爱。
心理学告诉我们,人的行为,是由认知决定的。而人的认知,又受到个人经历、情绪等影响。当我们因为某些经历,而开始怀疑某件事的时候,我们的目光就会不自觉地去搜集相关的证据,以图证实自我观点的正确性。
谈恋爱过程中,缺乏安全感的一方,会要求伴侣更多的去证明对自己的感情,甚至不惜去做出一些试探行为,目的只是为了引导出自己想要的“他还爱我”的结论。
这种试探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,并且强度往往会逐渐增加,变着花样希望对方证明还爱着。通常人们对此会称为“作”。
怀疑丈夫出轨的妻子,对丈夫普通正常的异性交往都担心是否存在暧昧。于是会找机会质问,严重者要求其断绝和所有异性往来。其结果只会导致丈夫感觉不被信任,以后见面的哪怕是客户,只要是异性,都会极力隐瞒,怕惹来误会,最终妻子会发现其行为“越来越可疑”,导致关系破裂。
要跳出这个死循环,就要明白,当我们越是怕什么会发生的时候,我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件事上,那么事情就更有可能由于我们自身不自觉地推动而发生。
凡事不要做太多负面解读,这是因为负面解读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,还可能会左右事情最终发展的结果。
这无关命运,也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推动,纯粹就是负面思考回路,把事情推向了坏结果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