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任总比我更快找到新欢结婚

感情中有个定律,叫“分手后前任总是比我更快找到新欢,然后结婚”。

定律名是刚取的,但胜在通俗易懂,并且符合大部分挽回者的经历。就如墨菲定律一样,你害怕发生的,终将发生。

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?可能要从两个原因说起。

1.对上段感情的留恋程度不同。想挽回的一方,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,投射到对方身上:因为自己不舍得这份感情,所以对方也一样,不会那么绝情,还有机会。

可对方的本意,就是想分手。寄望于ta比你更留恋这段感情,终归不现实。于是看来无比绝情的前任,遇到适合的人后,会尽快投入新的关系,恋爱、结婚。

2.爱情不是婚姻的必需品。我们会觉得,分手后前任很快找到新欢结婚,这个“快”,有时是相对于前段感情长度而言的。

经历过一段爱情长跑后再分手的情况,就像是打游戏练到最高级,突然丢了存档,即使想再重头开始,也没有这样的动力了。到了一定年纪,时间上已经不允许再慢慢谈恋爱,也没有年轻人的激情,只想找个合适的人结婚。

在这里,爱不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判断标准。尤其是对男性来说,他们对待感情更为理智,适合的伴侣,远比有没有感觉,要来得重要。就算对前任还有留恋,分手后遇到更合适的对象,也是可能迅速结婚的,哪怕只是为了不给自己后悔重来的机会。

不同年纪的人,对待爱情会有不同的看法。一般来说,随着年龄渐长,爱情的比重,是会逐步下降的。

和吸引力无关,只是没有年轻时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,也没那么有闲情逸致地去谈风花雪月了。

爱情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,逐渐边沿化,从主角,变成充当婚姻的调味品。有则色香味俱全,没有亦可果腹。

婚姻是不是必须有爱情?从历史角度来看,也能说明问题。对我们现在来说,自由恋爱选择对象,然后结婚,是再正常不过的。但事实上,别说自由恋爱到了现在,才不过一百年发展历史,婚姻制度却已经存在几千年,即使是几十年前,盲婚哑嫁的情况也不少见,到了现在,到了适婚年轻通过相亲找对象的,依旧数不胜数。

那么在自由恋爱之前,没有经历爱情就走进婚姻的,全部都不幸福吗?并不是的,否则为什么几千年来,爱情的地位,似乎重来都没有被重视过?

现在虽然我们向往爱情,描述爱情的电影无处不在,歌也几乎全部是歌颂情爱的,但其实爱情从来没有作为婚姻主流的硬性标准。

相亲了解对象背景的时候,我们首先会想知道对方的工作、家庭、收入等背景,也看脸,判断各方面是不是都基本匹配,追求门当户对。双方有了基本的意向,再通过交往去加深了解,顺利的话,下步就是婚姻。

功利吗?现实吗?这些都不否认。可耻吗?并不,因为我们都知道,爱情,是可以培养的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婚姻本身就是功利的,而爱情是什么,谁都说不清楚,虚无缥缈,所以才从来没有作为主流的硬性条件。

这么看来,爱情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,有更好,没有也不碍事。所以意思是,不用过分追求爱情,只要找个人随便过日子,没有爱情的,慢慢相处培养就好?

大可不必有这种消极想法。尽管遇见爱情,是小概率事件,感情也可以慢慢培养,但如前面所说,根据实际情况来为自己选择,是最好的。

如果你的年龄已经不再允许你把爱情作为主要择偶标准,而你又确认自己是希望结婚的话,那更理智而科学的方式,是把相亲作为择偶的主要渠道之一,尽可能遇见更多的人,并且选择适合的,逐步培养爱情的感觉。

如果你尚且年轻,或主张人该享受爱情,不必为婚姻束缚,同时没有必须结婚的压力,那么继续寻找你的爱情,也不失为一种浪漫。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,至少不因将就而后悔。

而如果,你已经处于一段关系中,请记住不要以太多的任性,去测试伴侣对你的忠诚度和忍耐度。爱情是小概率事件,七十亿人中能相知相遇相爱,每天醒来能看到最爱的人,本来就是一种奇迹。不要因为生活的琐碎而丢弃了最重要的东西。因为你不知道,什么时候可能就会失去,而失去后,你会有多后悔,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让伤痛恢复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,有掌控自己婚姻和人生的权利,不用过别人口中“正确”的人生。当下遵从内心的选择,过后不悔自己的决定就好。重要的是,如何坚定自己的选择,珍惜眼前人,好好在相处的时间长河中解决问题,好好过日子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